没有人比男人更懂处女膜。
但凡有点鉴处经验的“人类高质量男性”,他们只相信“床单会说话”、“落红才是有情物”,“处女膜是检验处女的唯一标准”。
因为在古代的中国,新婚之夜检验女子是否贞洁的最普遍手段便是“落红”。
丈夫在和新娘第一次圆房后,要以染上血的手帕以示亲友,表明所娶的是“黄花闺女”、“原装货”,于是大家一片欢呼。
这种状况,在古代一些文人所写的狎词和反映社会风尚的性小说中多有表露。
例如清末的一首俗曲五更调《闹新房》里,从一更众人闹新房,二更新人入罗帏,写到三更的“海棠枝上试新红”之后,新郎就喜滋滋地“验红”了:“三更里明月来相照,奴好似狂风吹折嫩柳腰。郎爱风流不顾奴年少,忍痛含羞随他来颠倒。弄出一点红,滴在白绫标,不怕羞丑拿到灯前照。新郎见了喜红,心中多欢悦,说奴是黄花女,喜笑在眉梢。”
这种“见红”的手绢,不但新郎要看,有时连外头的宾客和男方的家长,都要赞叹不已地传看这块血迹斑斑、代表新娘贞洁的手绢。如果新娘不“落红”,而外面又围着一大堆等着见红的人,那场面的确十分尴尬,后果十分严重。
展开全文
不过,处女膜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男人判断这个女孩是否曾经有过性行为,从生物学上讲,处女膜没有任何道德意义。
生物学把处女膜叫做阴道瓣,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只是一层“膜”,它里面含有结缔组织、血管以及神经末梢。
这层“膜”覆盖在女性的阴道口,而且也不是你脑补的那样,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它中间是带孔的,孔的数量、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因为女性在身体发育时期,阴道保护自身的能力比较弱小,阴道瓣作为一道阻拦,就起到了防止细菌入侵、保护阴道的作用。
你可以理解为,“处女膜”相当于在一扇门口挂了一道门帘。
而且这道“门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脆弱,神经和血管会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容易自己破裂,说穿了就是:人体成熟了,不再需要这层保护膜了,所以,越是“老处女”,初夜不见红的概率越高,反过来说,越是年龄小的处女,初夜见红的概率就越高。
因此根本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原本有一层膜,夫妻圆房后,这层膜就“破”了。它只会被“撕裂”,甚至由于部分形态的弹性和厚度,可能连一点破损都不会有。
所以,现代用初夜检验“落红”的办法来看是否处女,是极不科学的。因为处女膜薄的女子也可能因运动、劳作而使处女膜破裂。
古装剧里的“初夜落红”,多半是因为古人结婚早,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处女膜比较厚、弹性较差,更容易因撕裂受伤而导致出血。
所以在古代中国,十三四岁的新娘子“见红”更为普遍。
换句话说,古代以“初夜落红”来判断“是不是处女”比现代更准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