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人们除了从事传统的耕作,或者是通过读书来求得功名之外,还有几种主要的谋生手段。比如说:隐入山林,打渔、砍柴,当一个渔夫或者樵夫,自给自足,虽然辛苦,却悠然自得,一点儿也不比耕田、读书来得差。
在杨慎那阕著名的《临江仙》词里,就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句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把“渔樵”并称,将他们视作笑看历史沧桑、豁达洒脱的人物典型。
可见,在古人的认知里,“渔樵”虽然看似地位卑微,但其实是一种隐逸、超脱的存在。南宋诗人萧德藻的《樵夫》就描写了“渔樵”中的“樵夫”。
樵夫
(南宋)萧德藻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这首诗以一位山中普通樵夫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山里砍一担柴,挑到河边渡头卖掉,得到的报酬应付一家人生活,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但回来后却还不能闲着,要到山间溪水旁磨磨斧子,又要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打柴工作,为全家人的生计奔波了。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这位樵夫的生活并不宽裕。虽然一天辛劳工作的收入,可以勉力支撑一家人当天的开销,但回到家后,却还要谋划第二天的生计。可以说是手无余钱,日日奔波,过得十分艰苦。
不过,诗里樵夫所表达的心态,却又让人感觉非常豁达。诗的第二句“盘缠一日颇优游”中的“优游”,在这里解释为充裕、宽裕,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卖柴一天赚来的钱,应付一家人的开销,还有宽裕呢!
其实,每天都为生计奔波的生活绝不能称得上是宽裕的,但樵夫却半点没有怨天尤人的心态,相反还十分乐观满足。
这也充分地表明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简朴、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
“渔樵”作为传统认知中高人隐士的代表,和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最主要的两种职业:农夫与书生,堪称为古代读书人心目中理想的四大职业,并称“渔樵耕读”。
在古代艺术品、尤其是明清以后的艺术品中,“渔樵耕读”是一大主题。在一些绘画、瓷器甚至是木雕作品中屡见不鲜。
这个主题在刺绣画作品——顾绣《渔樵耕读图》中得到了完整的展现。
▲顾绣《渔樵耕读图》 清代刺绣画 112cm×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起源于明代上海的顾名世家族。
顾绣一般以古代名画作为蓝本,半绘半绣,十分精细。一般还配有印鉴和题跋,再加上用传统绘画中卷轴和册页的形式来装裱,很有文人绘画的意趣。
这幅《渔樵耕读图》应该是清代初期的刺绣作品。
图中的远景山峦连绵层叠,山脚下有一座茅屋,两位书生在屋里端坐读书,这是“渔樵耕读”中的“读”。
屋前河水流淌,木桥上,樵夫刚刚砍柴归来;河边还有一位渔夫,一边垂钓,一边和旁边的人交谈。与他交谈的人卷起裤腿,坐在石头上,看样子应该是一位干完农活稍作休息的农夫。
这幅《渔樵耕读图》的远山近坡都用笔墨描绘点染,而其它元素,比如人物、木桥、茅屋、草丛、树木、山石和河水等等,都用绣法来表现,针法多样细腻。
刺绣人物举止自然、神态安逸而生动。他们身上的衣纹,以及石头上的青苔、树木的纹理,也都绣得十分细致。必要的时候,再在刺绣上添加笔墨渲染,显得更有立体感。
细腻的针法和笔法交织运用,将“渔、樵、耕、读”四种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画面里,自然而不生硬。不过,这些绘画手法的点染、渲染,都是起辅助性的作用,这幅绣品本身,还是突出了刺绣特有的美感,作为工艺美术的特点还是十分浓厚的。
在作品上方的空白处,还绣着一联题跋诗:“采樵过野逢田父,理钓临溪听读书”。
既概述了整个画面的主题,又使得绣品有了一种高雅闲适的文人意趣。整幅画将文人画和民间工艺美术巧妙结合,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精品。古代文人虽然以读书入仕为最理想的人生目标,但在不如意时,也常常会想到退居田园,做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夫,或者吟啸于山水之间,成为洒脱的渔人与樵夫。
因此他们往往将“渔樵耕读”作为四种理想的职业,写进诗里,画入画中。从这些诗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待谋生的态度,虽然生活可能是简朴而辛劳的,但内心要一定安逸闲适、豁达乐观。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原标题:《樵夫:一担干柴古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