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生兒概念有趣
電影拿著雙生兒這個概念大造文章,描寫一對攣直孖生兄弟因為一次意外而互換身份,捲入泰國黑幫糾紛。故事混合手足情誼、江湖決鬥和基情疑惑等元素,材料相當豐富。
最大特色是讓觀眾看到一班熟口熟面的香港演員,演繹出某種新鮮感覺,顯見導演與演員都付出了相當努力。
首先是找鄭伊健一人分飾陽剛江湖大佬及姿整同志細佬,電腦特技效果相當不俗,鄭伊健的表現亦算是近年最佳的一次。兩兄弟的唸白、動作、細微的眼神及手勢等,均能讓人感覺到他們的差異。
刊物: 2004香港電影回顧作者: 何文龍2004年
當23號球衣遇上大空翼
我是這樣看《當碧咸遇上奧雲》的:它其實是當碧咸遇上戴翅偉(大空翼),而一場基情疑雲則源自英國國家隊比賽中碧咸和奧雲慶祝入球的親暱鏡頭?
少年成長的性取向疑惑,各司各法自有各種表述各種掩飾,這一回黃修平用一時衝動向母親坦白換來大頭佛,在走出衣櫃的政治正確潮流底下,以帶著小幽默小趣味的反諷,輕舟得過萬重山。
怎麼説呢?電影比較強勢説出來的東西:同志/夢遺/男體,跟半遮半掩呈現出來的東西:師生戀(顧紀筠可會是潛在的《鋼琴教師》?)/兒童三角權力遊戲/母子宰制,構成了一個掩護的關係,當然你也可以説,導演有太多話説,所以需要層次,需要明暗。
刊物: 2004香港電影回顧作者: 朗天2004年
MTV式棉花糖
《大城小事》的片名好像很親切、日常,其實是非常整色整水、極力用「唯美」鏡頭和「浪漫」音樂炮製的浮華商品片,很造作,拍不出什麼真情實感。
黎明和王菲主演這部「廣吿加MTV式」愛情片,或許迎合到市場需要吧。畢竟,很多觀眾只求有明星、靚景,又有歌聽。但如果港片的精裝化,加上和大陸緊貿化,只能做到這樣的話,實在不切實際,會被大陸製作迅速拋離。看看北京旺片《手機》(2004)吧,雖然我不大欣賞,但絕不是這種棉花糖。
刊物: 2004香港電影回顧作者: 石琪2004年
孖生錯摸胡鬧
孖生錯摸,打孖上陣,以為應該好玩,那知很失望。《阿孖有難》正是有難而不有趣,在近期影片中,這一部最牽強笨拙,浪費了蔡卓妍。
在香港、泰國都打響招牌的彭氏兄弟班,彭順、彭發本身是孿生兒,具備真正孖生體驗a,並非蔡卓妍、鍾欣桐那樣只是扮Twins。但彭發導演的《阿孖有難》,拍不出雙生手足實感,而是玩兩兄弟一攣一直的同性異性錯摸。這類性取向題材雖已泛濫,本來也可玩出奇趣,差在不是全情發揮,卻弄成胡鬧動作戲,又拍不出熱鬧過癱的驚險喜劇感。
刊物: 2004香港電影回顧作者: 石琪2004年
中國最需要的是甚麼
《天下無賊》裡葛優的一句話:「21世紀最珍貴的東西是甚麼?(答)人才。」我認為,如何去解讀這句話將成為此片如何被詮釋的核心。
刊物: 2004香港電影回顧作者: 賓尼2004年
故事老套 自然流露
看葉偉信的新作《大城小事》,感覺「老套」,卻「老套」得來非常好看。
綜合一般影評所説,《大城小事》有華麗的上海,亦有燦爛的煙花,可是故事平板,人物空白,結局預定;然而,我卻認為《大城小事》是葉偉信走入商業主流後最可觀的一部電影,當中沒有黑色幽默,卻有營造出一種觸動的細緻。
刊物: 2004香港電影回顧作者: 陳嘉銘2004年
沉默的謊言
期待看彭氏兄弟(或其中一彭)藉由個性一點的創作出發,以他們只此一家的雙生兒感性,打造出「打孖」來的驚慄震憾。可堪回味卻不是以抒「發」之名,切切實實有一對形而下孖仔,既黑色幽默又黑道世界對照的《阿孖有難》,倒是藉「順」應當代心理類型開展的《死亡寫真》送上了不一樣的震慄。
刊物: 2004香港電影回顧作者: 張偉雄2004年
由《龍鳳鬥》和《天下無賊》看香港電影預言
看《天下無賊》可會想起《龍鳳鬥》?不因同是賊公賊婆,不因同有分手情節(甚至同有絕症玩笑),而是因為同一個劉德華,同是瀕死仍要自己的女人有一個等他的盼望。
有人説《龍鳳鬥》是關於香港電影的,以港片天王劉德華為代表,無比風光的過去,得心應手偷來換走(不是曾説港產片都是拿來主義,沒有真正的創意?),到了2004年的今天,終於藥石無靈,葬在路邊!但駕車開往堤岸的鄭秀文仍然滿懷憧憬,對應CEPA之後,有人以為港片可以重出生天。
刊物: 2004香港電影回顧作者: 朗天2004年
情歸何處
橫看豎看,《大域小事》,除了持頭詩尾的字幕,基本上完全看不到葉偉信的影蹤。究竟「導演」葉偉信跑到哪裡去了?拿同樣是以淡淡愛情為主題的《梁山伯與朱麗葉》(2000)比一比,那些失驚無神的荒謬、幽默的場面處理,蹤影全無;那種苦中帶甜、毋須開口説個明白的含蓄愛情,更加是蕩然無存。如此,姑且大膽下個吊詭的假設性「定論」:這是創作總監黎明的電影,多過是葉偉信的作品。
刊物: 2004香港電影回顧作者: 卓男2004年
一面倒的想像
彭浩翔的新作《公主復仇記》,不再是兩個男人四圍殺人錄影,也不是四個男人好耐冇滾是故要重振雄風,卻以女子愛情世界為故事重心,似乎很懂得癡戀愛恨。當觀眾眼見阿嬌(鍾欣桐)在銀幕上楚楚可憐的樣子,都會對吳彥袓所飾的負心人阿Ken痛恨入骨,卻仍難掩對如此美男的迷戀,就如阿嬌的苦苦追隨,似為求報復,實則卻原來是「愛你時糖黐豆」,分開時仍然想要你的門匙、你的鹹金桔;然而這個報復原來乃無是生非,舊女友要博取同情,也要在道德上置男人於死地。彭浩翔彷彿在過程中站得高高在上,一心以為觀眾相信靚仔必然冇本心,又相信吳彥祖當上這個靚仔便會很有説服力所以由阿嬌如此復仇就會順理成章。
刊物: 2004香港電影回顧作者: 陳嘉銘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