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天天有鱼,(https://xueqiu.com/6041360536/134421807)

这两年经常在思考, 在经济下行阶段应该投什么样的公司, 得出的结论, 还是投刚需行业确定性比较高. 就如一直还在操作的汉威科技(公共服务+物联网)

投刚需行业得考虑到几个因素, 1 行业环境是否过于拥挤(竞争过大会导致利润太低) 2 客户粘性以及公司在行业的地位(经济下行会导致新的竞争者加入抢走客户) 3 开拓新客户的能力和行业发展的机遇(如果蛋糕不会变大, 存量市场可能会因为各个因素而萎缩). 而在当前的环境下, 符合这几点要求的, 我认为确定性比较高的还是政府国企, 而这之中, 预算不太受经济下行影响的, 应该归属于公检法.

因此, 苏州科达进入视野范围.

但是苏州科达这家公司, 我只能用一个"奇怪"的词来形容它.

履历很奇怪, 这个就不凑字数, 有意思的自行查阅资料.

业绩很"奇怪", 前三季度打酱油, 全看最后一季度, 全年业绩预估得靠猜.

研发投入很"奇怪", 几十亿市值的小公司, 常会因为研发投入上头条.

综上"奇怪", 我其实对这家公司无法作出很清晰的评估.

1 类似这种一个季度的业绩占了全年业绩一半以上的公司, 往往财务数据的腾挪空间太大, 这点的不确定体现在股价上面意味着什么, 显而易见.

2 如此高占比的研发投入, 我有两个疑问, a 投入变现能力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制约, 这跟做C端消费者产品有着明显不同, 说白了, 就是有很多地方, 根本就不具备实施最新技术的条件, 这个在公共服务端太常见了. 可是为什么公司会做出如此激进的决策呢? 是否存在战略错误, 还是只是在玩财技; b 如果今年能实现上亿级别的正收益, 那也就是说公司经营还是具备消化研发成本投入和规模扩张的能力, 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能坚持多久呢?

3 上面的两个疑问, 其实是有些自相矛盾, 一方面说决策激进, 一方面又说具备消化高投入的能力. 我觉得这就是苏州科达经营思路对外表达的不清晰所导致的. 我不太清楚, 公司是否会像华为那样转C端, 可是C端当前面临的竞争可想而知. 如果是G端, 想通过一剂猛药就吃成大胖子其实也是不可能的事, 尽管我猜它就是为了拿补贴

4 所以, 最终的结论就是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苏州科达要增加如此多的投入去换来与投入不匹配的收入增长以及难看的报表数据, 而带来的股价下跌.

5 所有的投资都是以赚钱为目的, 观察过苏州科达的盘面, 也有点意思, 之前可能是因为有过海外上市的经验, 有那么一批常年在海外的资金会在沪股通上面操作; 而从那个谜之一样的半年报发布至今, 从数据上来看好像是走的差不多了. 至于是主动砸盘, 还是被另一批主力狙杀, 现在也是一个"谜".

6 不过依据政府服务项目的经验, 客户的粘性还是比较强, 也就是意味着它哪怕走了点弯路, 基本靠着这些年的深耕, 还是会活得很不错的.当前的股价, 差不多回到了上市时候能买到的价格, 我个人的判断还是比较安全的(不是低估哦, 因为根本没办法估), 但是还会出什么幺蛾子, 要多久才会起来, 无从预估.

6.最最最终的结论就是这家公司真的很"谜", 一不小心, 小心着坑, 投资需谨慎.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 自娱自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