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豆腐
也叫豆泡儿、炸豆泡儿、豆腐泡儿,就是将豆腐切成方块儿、三角儿、或大片儿,过油炸至蓬起。小方块儿的可以做豆泡儿汤,三角儿的可以炒家常豆腐,大片儿的从中劈开,加上肉馅儿上锅蒸,这也是道名菜,叫酿(rang)豆腐。
炸排叉儿
老北京传统特色面食,简单易做,就是将饧好的面团擀成薄片儿,但是要把它翻转成理想的形状,需要独特而熟练的手法。除了酥脆的口感,其味道体现了面粉与油脂的完美结合,下酒的好菜,当年吃不上肉的时代,还经常把它捏碎拌馅儿,“冒充”荤腥。
炸麻花儿
同样是油炸面食,炸麻花儿与排叉儿的区别在于:排叉儿死面儿的、麻花儿需要半发面儿,排叉儿是咸的,一般要放芝麻,麻花儿是甜的,需要加白糖;排叉儿可做酒菜上桌,麻花儿一般当零食吃。
炸馓子
馓子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一种古老的食品,旧称寒具,于全国有广泛分布。馓子是用油水面搓条炸制而成,但要想炸得酥脆可口,而且形状好看,需要一定的手艺。
炸面尖儿
炸馓子、排叉儿剩下的面,可以擀成片儿,然后切成小小的三角形,过油炸制酥脆。知道这是干嘛用的吗?刚才说了:把排叉儿捏碎拌馅儿,那个还比较费事,不如直接用面尖儿,尤其是用猪油炸,可以完美的替代肉馅儿饺子,个人最喜欢面尖儿小白菜儿。现在做这个的少了,连图片都不好找,因为不缺肉吃了。
炸咯吱
绿豆面与白面混合成团,擀出两张面皮、中间加胡萝卜、香菜、肉馅,过油炸,一般切成菱形块儿,注意啊,炸咯吱跟炸咯吱盒儿不是一回事。
炸咯吱盒
咯吱盒也写作饹馇饸,是一种比北京城还老的传统美食,北京通州大运河两岸的咯吱盒最为有名,是一种粗粮细作的油炸食品。制作原料非常广泛,最讲究用绿豆,但小麦、大米、其他豆类和谷子、高粱、玉米均可入选。先磨成粉,再调水成浆,摊成煎饼、洒上少许香菜末和椒盐,卷成卷儿、切成段儿,滚油炸之,即成咯吱盒。颜色淡黄,薄如蝉翼、口感极酥、香脆之极。
炸松肉
炸松肉跟炸咯吱很像,只不过这个是荤菜,为清真美食,一般用牛肉或羊肉制作,肉馅儿里加入红萝卜、豆腐等,用两层油豆皮夹住,过油,应名儿是炸,其实是煎,一般切成细长条儿食用。
炸藕盒儿(茄盒儿)
两片藕片儿或茄子片儿,中间夹肉馅儿、外表裹糊,过油炸熟,既有肉香又有菜香,是经常出现在年夜饭餐桌上的美食。
炸年糕
炸年糕一般不提起预备,现炸现吃、热的才好吃。但年糕是提前蒸出来的,放着也不爱坏。大年初一的早晨必要吃年糕,取年年登高之意。凉年糕是硬的,没法儿吃,上锅热透也行,但不如炸年糕香。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之一的奶油炸糕,其实也属于炸年糕的范畴,但是若非美食达人,恐怕自己在家做不好,如果您具备这手艺,那当然更好了。
注:插图及封面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