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萧山区的浙江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制作中心,整个场景仿佛穿越到了未来,机器的嗡鸣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技术的力量。2025年,全国各地都迎来了第二代身份证20年期满换证的高峰,今年在浙江的制证量预计达到800万张,这比正常年份足足增长了60%。无论是省内还是外省的身份证都会在这里被制作并按时寄出,制证中心每天处理的身份证数量惊人,平均达到2.6万张,峰值时甚至达到了5万张。
那么,身份证是如何“出生”的?又是怎样确保每一张证件的信息无误呢?在制证中心,我们跟随工作人员一起体验了身份证的制作过程。换上防尘衣,经过风淋门的全方位清洁,我们进入了这座高科技工厂。
走进最大的车间,映入眼帘的是8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在这儿,身份证的外膜、内部银行卡体经过一系列工序的加工,最终合成为一张身份证。科长李玲霞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整个身份证的制作流程,包括膜打印、预封装、品质检验等六道工序。而层压冲切是其中最复杂的一环,负责这一环节的班组负责人顾振宇不时关注着机器的运转,确保一切正常。
有趣的是,整条流水线都是全自动操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人员可以大意。“机器偶尔会出故障,必须得看着。”顾振宇解释,设备故障可能会导致产品的不合格,甚至瞬间报废。同时,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等情况也会对身份证上的字体和芯片产生不良影响。这一系列的操作需要工作人员在保证快速的同时,确保零失误。
以往,每道工序的下压时间要耗费13秒,经过反复的技术攻关,如今已经缩短至8到9秒,整体制证效率提升了22%。
不仅在制作的速度和效率上,工作人员对于品质的把控也丝毫不敢放松。在半成品质检环节,叶伊莎正举着一张“八联卡”,并仔细观察每一张证件。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身份证制作需要严格检查诸多细节,比如证件上是否有污垢、字迹是否清晰等。即便是微小的瑕疵,都会导致证件被退回重做。
在核对的过程中,叶伊莎多次向我们展示如何快速识别瑕疵。例如,通过对比身份证照片跟系统中的原始人像,只需对着灯光观察一会,便能发现关键部位的细微差异。“每一张身份证都必须达到完美。”她坚毅地说。
而在成品质检环节,更是要确保每一张证件的信息无误。李玲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流程追溯系统,每张身份证都带有独特的条形码,一旦有任何问题,系统都能及时反映,并保证每张证件的制作信息清晰可查。这种信息化管理在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也确保了每一张身份证的准确性。
然而,在高峰期间,制证中心的工作量将成倍增加,务必确保每个人的身份证不会出现任何的失误。李玲霞还提到,接下来的高峰期将迎来接连不断的挑战。
从制作到质检,身份证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的辛勤和细心。尽管这些工作看似重复单调,但他们却以极大的责任心和专注力,确保每一张身份证的顺利“诞生”。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身份证的制作过程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对每一位公民负责的表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