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2 月 15 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下称“名词委”)联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化学、物理学、语言学界专家一起,召开了 113 号、 115 号、 117 号、 118 号元素中文定名会。

这四个元素,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于 2015 年 12 月确认接受加入周期表,2016 年 6 月审核及公布了推荐名,并在 5 个月的审查期后,于 11 月正式确认命名。

也是在 11 月,名词委公开征集四个新元素的中文名。昨天,参会专家讨论投票,确定了它们的中文定名方案。

IUPAC 规定,发现者具命名优先权,新元素可根据神话概念及人物(如钷 Promethium 来自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矿物、地名(如镅 Americium 拉丁文意为“美洲”)、元素性质和科学家姓名(如锿 Einsteinium 以爱因斯坦命名)来命名。

新元素们有了中文名

其中,113 号元素为日本理化所发现,也是亚洲发现的第一个新元素,日本科学家结合国名 Nihon (日本,对应假名为“にほん”),将其命名为 Nihonnium(Nh)。中文名则定为“鉨”字的简化形式,这个字原本读 xǐ,义同“玺”。化学元素读音一般不兜圈子,新元素可能读作 nǐ。

115 号元素由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在以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命名的 Kareninium 和以莫斯科(Moskow)命名的 Moscovium 中选择了后者,符号 Mc。中文名取了宝剑“镆铘”的“镆”,读音是 mò。有意思的是,曾经有网友提出,因为日本古代曾有邪马台国,所以建议 113 号可以命名为“铘”,只不过没有被采用。

117 号元素由杜布纳研究所、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和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合作发现,杜布纳和利弗莫尔实验室(鉝 Livermorium, Lv)都有命名的元素,因此以田纳西州(Tennessee)为该元素命名 Tennessine(Ts),属于卤素,以 –ine 结尾。中文名采用造字,石字旁加田。

118号元素 Oganesson(Og)名字则是为了向极重元素合成先驱、俄罗斯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Yuri Oganessian)致敬。这种元素是稀有气体,以 –on 结尾。中文名同样为造字,气字头加奥。

这些元素中文名的定名主要来自谐声造字,一部分借用古字。这也沿袭了化学元素中文定名的传统。

元素中文名是这么来的

化学元素的中文翻译,许多是清朝的科学家徐寿(1818-1884)和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确定的。当时表示元素的现成汉字只有金、银、铜、铁、锡、铅、汞、硫,一般的翻译是音译或者意会,音译转写大多佶屈聱牙,意会则诸如用“绿气”描述氯气的颜色,“轻气”描述氢气的性质等。

他们在 1872 年翻译出版的《化学鉴原》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元素名称的译名原则。沿袭中文一字一元素的习惯,在音译中挑一个字,加上对应元素属性的偏旁,造了一系列新字,比如钾、钙、钠、镁、铝、硒、碘等等。

《化学鉴原》的翻译徐寿(左)、傅兰雅(右)

1932 年,民国政府公布第一部《化学命名原则》,确定了这个译名原则,将音译、会意的翻译淘汰出局。同一时期,中国科学家造字也越来越多。鲁迅对这种造字风潮提出了批评,在《咬文嚼字》文中称“中国的化学家多能兼做新仓颉”,讽刺他们不把心思放在研究上。

这种批评有些言过其实,化学家们依据元素读音和性质造出的中文名,更有利于初学者产生直观印象。但是,拉丁名的命名背后有其丰富的意象,比起新造的字,它们的内涵更为深厚。

但元素中文名中也不乏意蕴丰富的字。这里要提到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为子孙后代规定了一套命名规范:取名既要按照辈分顺口溜,同时也要按照“木火土金水”添加偏旁。由于皇室家族人丁兴旺,为了避免重名,朱家人翻阅古籍找字,各种生僻字层出不穷,找不到合适的甚至还自创新字。徐寿在翻译元素时,大量地使用了这些生僻字,让它们在故纸堆中重焕新生。(详见《元素周期表上的明代藩王》)

确定了名字,然后呢?

确定新造字后,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使用它。如今在两岸,仍有“硅”与“矽”两个名称指代同一种元素的混乱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

1950 年,名词委的前身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化学命名原则》为蓝本,重新修订出版了《化学物质命名原则》,我国化学元素的名称才呈现今天的状况。

如今为新元素造了新字,首先需要经过专家论证,避免同音字、简繁体造成的困惑。然后征求台湾方面的意见,以期两岸用词能够统一。最后,名词委会把新字提交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审批,通过之后再向社会公布。

至于新字的输入,则需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固定码位,通过后输入法和字体配合加入新字,才能实现。在那之前,只能使用组字的方式,用图片代替文字输入了。

至此,元素周期表第七行已经填满,核物理学家能否通过碰撞得到原子序号更大的元素,得到了新元素又会叫什么名字,这些问题都有待学者的努力。

题图: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